概述
閥門是通用機械中的重要產品。它安裝在各種管道或設備上,透過改變閥門內的通道面積來控制介質的流量。其作用有:接通或截斷介質、防止介質倒流、調節介質壓力、流量等參數、改變介質流向、分流介質或保護管路及設備超壓等。
閥門產品品種較多,主要分為閘閥, 截止閥,止回閥, 球閥,蝶閥、旋塞閥、隔膜閥、安全閥、調節閥(控制閥)、節流閥、減壓閥及疏水閥等;依材質分為銅合金、鑄鐵、碳素鋼、合金鋼、奧氏體鋼、鐵素體-奧氏體雙相鋼、鎳基合金、鈦合金、工程塑膠及陶瓷閥門等。此外,還有超高壓閥門、真空閥門、電站閥門、管線及管線用閥門、核工業用閥門、船舶用閥門、低溫閥門等特殊閥門。閥門參數範圍廣,公稱尺寸從DN1(單位為mm)至DN9750;超真空公稱壓力為1× 10-10 mmHg(1mmHg=133.322Pa)至PN14600超高壓(單位為105 Pa);工作溫度範圍從超低溫-269℃達到 1200 的超高溫℃.
閥門產品 廣泛應用於國家經濟各部門,如石油、天然氣、油氣煉製加工及管道輸送系統,化學產品、製藥及食品生產系統,水力發電、火力發電及核能生產系統等;各類閥門廣泛應用於熱力供電系統,冶金生產系統,船舶、車輛、飛機及各種運動機械的流體系統,農地排灌系統等。此外,在國防、航空航太等新技術領域,也應用各種具有特殊性能的閥門。
閥門產品在機械產品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根據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統計,閥門產值約佔整個機械工業產值的5%左右。根據統計,一座由兩台百萬千瓦機組組成的傳統核電廠,共有共用閥門約2.8萬個,其中核島閥門約1.2萬個。一座現代化大型石油化工聯合裝置需各類閥門數十萬台,閥門投資一般佔設備總投資的8%~10%。
舊中國閥門工業概況
01 中國閥門工業的發源地:上海
舊中國,上海是中國最早生產閥門的地方。 1902年,位於上海虹口區武昌路的潘順記銅工坊開始手工小批量製造茶壺龍頭。茶壺龍頭是一種鑄銅旋塞。是迄今為止所知的中國最早的閥門生產廠商。 1919年,德大(盛記)五金廠(上海傳動機廠前身)從小型自行車起家,開始生產小口徑銅旋塞、截止閥、閘閥和消防栓等。鑄鐵閥門的製造始於1926年,最大公稱尺寸為NPS6(以英吋為單位,NPS1=DN25.4)。這段時期,王英強、大華、老德茂、茂旭等五金廠也相繼開業,製造閥門。隨後,由於市場對水暖閥門的需求量增大,又有一批五金廠、鐵廠、砂型鑄造廠、機械廠相繼開業,生產閥門。
上海市虹口區中虹橋、外虹橋、大名路、長治路一帶形成了閥門製造集群。當時國內市場暢銷的品牌有「馬頭」、「三8」、「三9」、「雙錢」、「鐵錨」、「雞球」、「鷹球」等。低壓鑄銅、鑄鐵閥門產品主要用於建築、衛生設施中的水暖閥門,少量鑄鐵閥門也用於輕紡工業部門。這些工廠規模很小,技術落後,廠房設備簡陋,閥門產量低,但卻是中國閥門工業最早的發源地。後來,上海市建築五金協會成立後,這些閥門生產企業也紛紛加入協會,成為水道集團。成員。
02兩家大型閥門製造工廠
1930年初,上海申和機器廠為水廠製造NPS12以下的低壓鑄鐵閘閥。 1935年,該廠與祥豐鐵管廠、祥泰鐵業公司股東合資興建大新鐵廠(上海自行車廠前身),1936年建成投產,現有員工近百人,擁有進口2.6丈(1丈≈3.33m)車床及起重設備,主要生產工礦配件、鑄鐵水管及鑄鐵閥門,閥門公稱通徑為NPS6~NPS18,並可為水廠設計、供應成套閥門,產品遠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 1937年「八一三」日寇佔領上海後,廠內廠房設備大部分毀於日軍炮火。次年增資復工。 NPS14~NPS36鑄鐵閘閥,但因經濟不景氣,業務不景氣,加之政府緊縮裁員,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才得以恢復元氣。
1935年,民族實業家李成海等五位股東在瀋陽市南城區十圍路共同創建了瀋陽成發鐵廠(鐵嶺閥門廠的前身)。修理和製造閥門。 1939年,工廠擴建遷至鐵西區北二馬路,建造了鑄造、機械加工兩個大型車間。至1945年已發展到擁有員工400人,主要產品為:大型鍋爐、鑄銅閥門、公稱通徑DN800以下的地下鑄鐵閘閥。瀋陽成發鐵廠是舊中國一家苦苦掙扎生存的閥門製造廠。
03閥門產業大後方
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等地許多企業向西南轉移,大後方重慶等地的企業數量激增,工業開始發展。 1943年,重慶宏泰機器廠、華昌機器廠(兩廠均為重慶閥門廠的前身)開始修理、製造水暖配件和低壓閥門,為發展大後方戰時生產、解決民用閥門發揮了很大作用。抗戰勝利後,利生五金廠、振興實業社、金順河五金廠、奇益五金廠等相繼開業,生產小型閥門。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工廠合併為重慶閥門廠。
當時,有些閥門製造商上海閥門廠還到天津、南京、無錫等地建廠,從事閥門維修、製造。北京、大連、長春、哈爾濱、鞍山、青島、武漢、福州、廣州等地的一些五金廠、鐵管廠、機械廠或造船廠也從事一些水暖閥門的修理、製造。
發佈時間:2022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