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產業起步階段(1949年-1959年)
01組織服務國民經濟復甦
1949年至1952年是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由於經濟建設的需要,國家急需大量閥門,不僅低壓閥門,還有一批當時沒有生產出來的高中壓閥門,如何組織閥門生產,滿足國家急需,是一項繁重而艱鉅的任務。
1. 指導和支持生產
人民政府依照「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雙方利益」的方針,採取加工訂貨的方式,大力扶持民營中小企業復工生產閥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瀋陽成發鐵廠因負債累累、產品銷路不暢而最終倒閉,僅留7名工人守廠,變賣14台機床維持開支。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工廠恢復生產,當年職工人數由建廠時的7人增加到96人。隨後,工廠接受瀋陽五金機械公司的來料加工,生產面貌煥然一新,員工數增至329人,年產各類閥門610台套,產值83萬元。同一時期的上海,不僅原來生產閥門的私營企業重新開業,而且隨著國民經濟的復甦,一大批私營小企業開業或轉行生產閥門,這使當時的建築五金商會的組織迅速擴大。
2、統一採購、統一銷售,組織閥生產
隨著大量民營企業轉入閥門生產,原有的上海建築五金協會已無法滿足發展的要求。 1951年,上海閥門製造企業成立了6家聯營企業,承擔中國五金機械公司上海採購供應站的加工訂貨任務,實施統購統銷。如承擔大公稱通徑低壓閥門生產任務的大新鐵廠,承擔高中壓閥門生產的遠大、中新、金龍、良工機械廠等,均在上海市公用事業局、華東工業部和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的指導下,實行直接訂貨,後轉為加工訂貨。人民政府透過統購統銷政策,幫助私人企業克服產銷困難,初步改變了私人企業經濟無政府狀態,提高了企業主和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在技術、設備和廠房條件極為落後的情況下,為電廠、鋼廠、油田等重點企業恢復生產提供了大量閥門產品。
3.為國民經濟恢復發展與建設服務
在第一個五年計畫中,國家確定了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玉門油田和鞍山鋼鐵公司的恢復生產是兩個較大的項目。為了盡快恢復玉門油田的生產,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在上海組織石油機械配件生產,上海金龍五金廠等承擔了一批中壓鋼製閥門的試製任務。小作坊式工廠試製中壓閥門的難度可想而知,有些品種只能根據使用者提供的樣品仿製,實物測繪。由於鑄鋼件品質不關閉,原來的鑄鋼閥體只好改為鍛造件。截止閥閥體的斜孔加工當時沒有鑽模,只能手工鑽孔,然後由鉗工校正。克服重重困難,終於試製成功NPS3/8~NPS2中壓鋼製閘閥、截止閥,並獲得用戶一致好評。 1952年下半年,上海元大、中信、偉業、良工等廠承擔了石油用鑄鋼閥門的試製和批量生產任務。當時採用的是蘇聯的設計和標準,技術人員邊做邊學,克服了生產的許多困難。上海鑄鋼閥門的試製由石油部組織,同時也得到了上海各工廠的配合。亞細亞廠(現上海機器修配廠)提供了符合要求的鑄鋼件,四方鍋爐廠協助進行噴砂作業。試製的鑄鋼閥門樣機終於試製成功,並立即組織批量生產,按時送往玉門油田使用。同時,瀋陽成發鐵廠和上海大新鐵廠也提供了低壓閥門為發電廠、鞍山鋼鐵公司恢復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更大公稱尺寸。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閥門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1949年閥門產量僅為387t,1952年增長到1015t,技術上已能製造鑄鋼閥門和低壓大型閥門,不僅為國民經濟的恢復提供了配套閥門,也為我國閥門工業今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02閥門產業起步
1953年,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石油、化工、冶金、電力、煤炭等工業部門都加快了發展步伐,這時對閥門的需要量成倍增長。當時,雖然有大量生產閥門的私人小廠,但技術力量薄弱,設備陳舊,廠房簡陋,規模過小,分佈較為分散。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對原有私營企業不斷進行改組改造,擴大閥門生產,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骨幹、重點閥門企業,我國閥門工業開始起步。
1.上海二級閥門產業重組
新中國成立後,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施「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
原來,當時上海有六、七十家小型閥門廠,這些廠裡最大的只有二、三十人,最小的只有幾個人。這些閥門廠雖然也生產閥門,但技術和管理十分落後,設備和廠房簡陋,生產方式簡單,有的只有一兩台簡易車床或皮帶機床,只有一些鑄造用的坩堝爐,大部分是手工操作,沒有設計能力和檢測設備。這種狀況既不適應現代化生產,也不能滿足國家計畫生產的要求,更無法控制閥門產品品質。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上海的閥門生產企業合資,組成了上海管道開關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六號等中央企業。綜合以上幾點,在技術、品質等方面進行集中管理,有效地統一了分散、混亂的管理局面,從而大大調動了廣大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這是閥門行業的第一次重大改組。
1956年公私合營後,上海閥門產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第二次調整與產業改組,成立了上海建築五金公司、石油機械配件製造公司、通用機械公司等專業公司。原隸屬於建築五金業的閥門公司,依地區又成立了遠達、榮發、忠信、偉業、金龍、兆永達、同信、富昌、王英奇、運昌、德和、金髮、謝氏等公司。大連、裕昌、德大等地有中心廠約20家,每個中心廠下轄若干衛星廠。中心廠內設立了黨支部和基層聯合工會。政府指派群眾代表主持行政工作,並相應設立了產、供、財等業務機構,逐步實行類似國營企業的管理方式。同時,瀋陽地區也將21家小廠併入成發公司。閘閥廠。此後,國家透過各級管理機構把中小企業生產納入國家計畫軌道,對閥門生產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閥門企業生產管理方式的轉變。
2.瀋陽通用機械廠轉產閥門
在上海閥門製造廠改組的同時,一機部對各直屬廠產品的生產進行了劃分,並明確了直屬廠和較大的地方國營廠的專業生產方向,瀋陽通用機械廠改制為專業製造閥門的企業。該廠的前身是官僚資本企業大陸辦事處和日本偽工業德昌廠。新中國成立後,該廠主要生產各種工具機和管接頭,1953年開始生產木工機械,1954年直屬機械部一局管理時,擁有職工1585人,各種機械設備147台(套),並具備鑄鋼生產能力,技術力量較為雄厚。 1955年起,為適應國家計畫發展,明確轉產閥門生產,改建了原金工、裝配、工具、機修、鑄鋼等車間,新建了鉚焊車間,建立了中心實驗室和計量檢定站。並從瀋陽水泵廠抽調了部分技術人員。 1956年,生產837t低壓閥門開始批量生產高中壓閥。 1959年生產閥門4213噸,其中高中壓閥1291噸。 1962年更名為瀋陽高中壓閥門廠,成為閥門產業最大的骨幹企業之一。
3.閥門生產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閥門生產主要靠合作、戰鬥來解決。 「大躍進」時期,我國閥門工業出現了第一個生產高潮。閥門產量:1949年387t,1956年8126t,1959年49746t,是1949年的128.5倍,是公私合營成立時的1956年的6.1倍。高中壓閥生產起步較晚,1956年開始大量生產,年產量175t,1959年產量達1799t,是1956年的10.3倍。國民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閥門工業的長足發展。 1955年,上海良工閥門廠為玉門油田試製成功採油樹閥門;上海遠大、中信、偉業、榮發等機器廠為油田、化肥廠試製了鑄鋼、鍛鋼中高壓閥門和公稱壓力PN1 60、PN320的高壓化肥閥門;瀋陽通用機器廠和蘇州鐵廠(蘇州閥門廠前身)為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化肥廠試製成功高壓閥門;瀋陽成發鐵廠試製成功公稱尺寸DN 3000的電動閘閥,是當時國內最大、最重的閥門;瀋陽通用機器廠為高壓聚乙烯中間試驗裝置試製成功公稱尺寸DN3~DN10、公稱壓力PN1500~PN 2000的超高壓閥門;上海大新鐵廠為冶金行業試製了公稱尺寸DN600的高溫熱風閥和DN900的煙道閥;大連閥門廠、瓦房店閥門廠等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閥門品種和數量的增加,促進了閥門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大躍進」工業建設的需要,全國各地湧現出中小型閥門廠,到1958年,全國閥門生產企業已有近百家,形成了龐大的閥門生產隊伍。 1958年閥門總產量上升到24163t,比1957年成長80%;這段時間,我國閥門生產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但是,由於閥門生產廠商的興起,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只追求數量,不追求品質;“做小做大,地方做法”,技術條件缺乏;邊設計邊做,缺乏標準觀念;照搬照抄,造成技術混亂。由於各自為政,各有一套不同的風格。閥門的術語各地不統一,公稱壓力、公稱尺寸系列也不統一,有的廠參照蘇聯標準,有的參照日本標準,有的參照美國、英國標準,十分混亂。在品種、規格、連接尺寸、結構長度、試驗條件、試驗標準、塗漆標記、理化、計量等方面,許多企業採取「以閥座數配比」的單一配比方式,品質得不到保證,產量上不去,經濟效益也上不去。當時的狀況是“散、亂、少、低”,即閥門廠分散在各地,管理體制混亂,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範,產品品質低。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國家決定組織相關人員對全國閥門生產情況進行一次普查。閥門行業。
4.第一次全國閥門產量普查
為摸清閥門生產情況,1958年一機部一、三局組織進行了一次全國閥門生產普查。調查小組赴東北、華北、華東、中南4個地區、24個城市,並對90家閥門廠進行了全面調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閥門普查,當時調查的重點是規模較大、品種規格較多的閥門生產廠家,如沈陽通用機器廠、沈陽成發鐵廠、蘇州鐵廠、大連閥門廠、北京五金材料廠(北京閥門廠前身六家工廠、三家廠閥門廠、大連閥門廠、北京五金材料廠(北京閥門廠前身等六家工廠、三座門廠、重慶門廠、重慶門廠。
透過調查,基本上找出閥門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統籌規劃,合理分工,造成重複生產,影響生產能力。
2)閥門產品標準不統一,給使用者選用和維護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3)計量、檢驗工作基礎太差,難以確保閥門產品品質及大量生產。
針對以上問題,研究小組向各部會提出了三項措施,包括加強統籌規劃,合理分工,組織產銷平衡;加強標準化和理化檢驗工作,制定統一的閥門標準;進行試驗研究。 1、三局領導者對此高度重視,首先,狠抓標準化工作,委託一機部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組織有關閥門生產廠家製定了部頒管道附件標準,該標準於1961年在行業內實施。為指導各廠閥門設計,該所編製印製了《閥門設計手冊》。部頒布管道配件標準是我國第一批閥門標準,《閥門設計手冊》是我國自己編寫的第一部閥門設計技術資料,對提高我國閥門產品設計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透過這次全國性的調查,找出了我國閥門產業近10年來發展的癥結所在,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徹底擺脫了閥門生產混亂模仿、標準缺失的局面,製造技術邁出了一大步,開始進入自行設計、組織批量生產的新階段。
03 總結
從1949年到1959年,我國閥門工業迅速從舊中國的混亂中恢復過來,開始起步;從維修、模仿到自製d從低壓閥門的製造到高中壓閥門的生產,閥門設計製造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閥門製造行業。但由於生產發展速度過快,也存在一些問題。自納入國家計劃以來,在第一機械部的歸口管理下,透過調查研究,查找了問題的原因,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措施,使閥門生產跟上了國民經濟建設的步伐,為閥門行業的發展和行業組織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發佈時間:202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