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產業的不斷發展(1967-1978年)
01 產業發展受到影響
1967年至1978年,由於社會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閥門產業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主要表現為:
1. 閥門 產量急劇減少,品質明顯下降
2. 閥門 已初具規模的科研體係受到影響
3.中壓閥門產品再次成為短期產品
4.高中壓閥門無計畫生產開始出現
02 採取措施拉長“閥門短線”
產品品質閥門產業嚴重衰退,高中壓閥門產品短期形成供不應求局面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一機部重型總局成立閥門小組,負責閥門產業的技術改造工作。閥門小組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關於發展高中壓閥門生產措施意見的報告》,上報國家計委。經研究,決定投資5,200萬元對閥門產業進行技術改造,以解決高中壓閥門嚴重短缺的問題。閥門 且品質會盡快下降。
1. 兩次開封會議
1972年5月,一機部召開全國閥門行業工作座談會在河南省開封市召開。來自全國88家閥門廠、8家有關科研設計院所、13個省市機械局及部分用戶共125個單位、198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恢復產業和情報網兩個組織機構,選出開封高壓閥門廠、鐵嶺閥門廠分別擔任高壓組長、低壓組長,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瀋陽閥門研究所負責情報網工作。會議也討論研究了「三化」、提高產品品質、技術攻關、產品分工、開展行業和情報活動等議題。自此,中斷六年的產業和情報活動得以恢復。這些措施對促進閥門生產、扭轉短期局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恢復行業組織活動與資訊交流
1972年開封會議後,產業團體恢復活動。當時,只有72家工廠參加了產業組織,許多閥門廠尚未參與產業組織。為了盡可能地組織閥門廠,各地區分別組織產業活動。瀋陽高中壓閥門廠、北京閥門廠、上海閥門廠、武漢閥門廠,天津閥門廠、甘肅省高中壓閥門廠、自貢高壓閥門廠分別負責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區域。在此期間,閥門產業交智活動形式多樣,成果豐碩,深受業界工廠的歡迎。由於行業活動的開展,經驗交流頻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不僅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而且增進了各工廠之間的團結友誼,使閥門行業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步調一致,攜手並進,呈現出生機勃勃、不斷發展的景象。
3.開展閥門產品“三化”
根據兩次開封會議精神和一機部重型總局的意見,通用機械研究院在行業各廠的積極支持下,再次組織開展大規模閥門「三化」工作。 「三化」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工作,是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閥門產品水準的有效措施。閥門「三化」工作小組依照「四個好」(好用、好造、好修、好配套)和「四個統一」(型號、性能參數、連接和外形尺寸、標準件)的原則開展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簡化歸併品種;二是製修訂一批技術標準;三是選型定型。
4.技術研究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1)科研團隊發展與試驗基地建設。 1969年底,一般機械研究所由北京遷至合肥,原有的流阻試驗裝置被拆除,科學研究工作受到很大影響。 1971年,科學研究人員陸續回隊,閥門研究室發展到30餘人,並受部會委託組織技術攻關。建造了簡易實驗室,安裝了流阻試驗裝置,設計、製造了比壓、填料等試驗機,開始對閥門密封面及填料進行技術研究。
(二)主要成就1973年召開的開封會議,制定了1973~1975年閥門產業技術攻關計劃,提出了39項重點攻關項目。其中,熱加工8項,密封面16項,填料6項,電動裝置1項,試驗及性能試驗6項。以後,又在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等單位指派專人組織協調定期檢查,並召開了兩次高中壓閥門基礎件工作會議,總結經驗,互相幫助、交流,制定了1976~1980年基礎件攻關計劃。經過全行業的一致努力,技術攻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促進了閥門產業科研事業的發展。其主要成果如下:
1)密封面的修補。密封面的研究是為了解決內部洩漏問題。閥門當時密封面材質主要為20Cr13、12Cr18Ni9,硬度低、耐磨性差,閥門產品內漏問題嚴重,使用壽命短。沈陽閥門研究所、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哈爾濱鍋爐廠組成三方聯合攻關小組,經過2年的努力,開發出一種新型鉻錳密封面堆焊材料(20Cr12Mo8),該材料工藝性能好,抗擦傷性能好,使用壽命長,且無鎳、鉻含量經技術鑑定,非常有推廣價值。
2)填料研究。填料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閥門洩漏問題。當時閥門填料主要為油浸石棉和橡膠石棉,密封性能差,造成閥門洩漏嚴重。 1967年,通用機械研究院組織外部洩漏調查小組對一些化工廠、煉油廠和發電廠進行了調查,隨後積極進行了填料和閥桿的防腐試驗研究。
3)產品性能測試及基礎理論研究。在進行技術研究的同時,閥門行業也大力進行產品性能測試和基礎理論研究,並取得了許多成果。
5.開展企業技術改造
1973年開封會議後,全行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當時閥門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製程落後,鑄件完全是手工鑄造、單件鑄造,普遍採用通用工具機、通用夾具進行冷加工。這是因為各廠品種規格重複性過強,在全國範圍內數量很多,但分佈到各廠後,生產批量很小,影響了生產能力的發揮。針對以上問題,一機部重型總局提出了以下措施:對現有的高中壓閥門廠進行整理,統一規劃,合理分工,擴大批量生產;採用先進技術,建立生產線,對重點廠、毛坯進行協作。在鑄鋼車間建立了4條鑄鋼毛坯生產線,在6個重點廠建立了10條零件冷加工生產線;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5200萬元。
(1)熱加工技術改造。在熱加工技術改造方面,推廣應用了水玻璃潮汐殼型、流態砂潮汐型、精密鑄造等技術。精密鑄造可實現無屑甚至無屑加工,適用於小口徑閥門的閘板、填料壓蓋及閥體、閥蓋等,經濟效益明顯。 1969年,上海良工閥門廠首次將精密鑄造製程應用於閥門生產,針對PN16、DN50閘閥閥體、
(2)冷加工製程技術改造。閥門產業在冷加工製程技術改造中,採用專用工具機及生產線。早在1964年,上海閥門七廠就設計製造了閘閥閥體履帶式半自動生產線,這是閥門產業第一條低壓閥門半自動生產線。隨後,上海閥門五廠於1966年設計製造了DN50~DN100低電壓截止閥閥體、閥蓋半自動生產線。
6.大力開發新品種,提高成套水平
為滿足石油、化工、電力、冶金、石化等大型成套設備的需要,閥門產業在進行技術改造的同時,大力開發新產品,提高了閥門產品的配套水準。
03 總結
回顧 1967-1978 年的發展閥門 閥門產業一度受到較大衝擊。由於石油、化學、電力、冶金、煤炭等工業的快速發展,高中壓閥門暫時成為「短期產品」。 1972年,閥門產業組織開始恢復並進行活動。在兩次開封會議後,大力開展「三化」和技術攻關工作,在全行業掀起了技術改造的浪潮。 1975年,閥門產業開始整頓,產業生產出現轉機。
1973年,國家計委批准增加高中壓鍋爐生產的基本建設措施閥門。投入後,閥門產業進行了挖潛改造。透過技改推廣,採用了一些先進技術,使整個產業的冷加工水準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熱加工的機械化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等離子噴焊製程推廣後,高中壓閥門的產品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短兩漏」問題也得到了改善。隨著32項基礎措施項目的建成投產,我國閥門產業的基礎更加牢固,生產潛力更大,自1970年以來,高中壓閥門產量持續成長。 1972年至1975年,產量由21284t增加到38500t,4年間淨增加17216t,與1970年的年產量相當。低壓閥門年產量一直穩定在7~8萬噸的水準。在此期間,閥門 閥門產業大力開發新產品,不僅通用閥門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電站、管道、超高壓、低溫及核工業、航空航天等專用閥門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是通用閥門大發展時期,那麼1970年代則是專用閥門大發展時期。國內閥門配套能力不斷增強,閥門 國民經濟各部門綜合實力明顯提高,基本上滿足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需求。
發佈時間:2022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