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d_banner_02.jpg

中國閥門產業發展史(三)

閥門產業的不斷發展(1967-1978)

01 產業發展受到影響

1967年至1978年,由於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閥門產業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主要表現有:

1. 閥門 產量急劇減少,品質明顯下降

2. 閥門 初具規模的科研體係受到影響

3.中壓閥門產品再次陷入短線

4.高中壓閥門非計畫生產開始出現

 

02 採取措施拉長“閥門短線”

產品品質在閥門產業下滑嚴重,高中壓閥門產品短期形成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一機部重總局成立閥門組,負責閥門產業技術改造工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閥門團隊提出了《關於制定高中壓閥門生產措施的意見》的報告,並上報國家計委。經研究,決定閥門產業投資5,2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解決高中壓嚴重短缺問題閥門 和品質盡快下降。

1、兩次開封會議

1972年5月,一機部召開全國閥門河南省開封市工業工作座談會來自88家閥門廠、8家相關科研設計院所、13個省市機械局及部分用戶共125家單位、198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恢復產業及情報網兩個組織,選出開封高壓閥門廠、鐵嶺閥門廠分別為高壓、低壓組長,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瀋陽閥門研究所研究所分別負責情報網工作。會議也討論研究了「三化」、提高產品品質、技術攻關、產品分工、發展工業和智力活動等議題。此後,中斷六年的工業和情報活動重新開始。這些措施對促進閥門生產、扭轉短期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恢復行業組織活動與資訊交流

1972年開封會議後,工業團體恢復活動。當時參加該產業組織的工廠僅有72家,許多閥門廠還沒有參加該產業組織。為了組織盡可能多的閥門工廠,各個地區分別組織產業活動。瀋陽高中壓閥門廠、北京閥門廠、上海閥門廠、武漢閥門廠、天津閥門廠、甘肅高中壓閥門廠、自貢高壓閥門廠分別負責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地區。這段時期的閥門產業智力活動形式多元、成果豐碩,深受業界工廠的歡迎。由於行業活動的開展,經驗交流頻繁,互助互學,不僅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而且增強了各廠之間的團結和友誼,使閥門行業形成了統一的整體。呈現出生機勃勃、不斷壯大的景象。

3.實施閥門產品“三化”

按照兩次開封會議精神和一機部重總局的意見,在各部門的積極支持下,通用機械研究所再次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閥門「三化」工作。 「三化」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工作,是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閥門產品水準的有效措施。閥門「三化」工作小組依照「四好」(好用、易造、易修、好配套)及「四統一」(型號、性能參數、連接及外形尺寸、標準件)進行工作)原則。主要工作內容有三方面,一是簡化合併品種;二是製定、修訂一批技術標準;三是產品選型和定型。

4.技術研究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一)科研隊伍發展與試驗基地建設 1969年底,通用機械研究所從北京遷往合肥,原有的流阻試驗裝置被拆除,大大影響了科研工作。 1971年,科學研究人員陸續歸隊,閥門研究室增加到30餘人,並受部會委託組織技術攻關。建造了簡易實驗室,安裝了流阻試驗裝置,設計製造了比壓、填料等試驗機,開始了閥門密封面和填料的技術研究。

(二)主要成果 1973年召開的開封會議制定了1973年至1975年閥門工業技術研究計劃,提出了39項重點研究項目。其中熱加工8項、密封面16項、包裝6項、電氣裝置1項、試驗及性能試驗6項。隨後,在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等單位,指派專人組織協調定期檢查,並召開了兩次高、中壓閥門基礎件工作會議,總結經驗,互助交流,制定了1976-1980年基礎件研究計畫。其主要結果如下:

1) 在密封面上黏上釘子。密封面研究旨在解決密封件的內部洩漏問題閥門。當時的密封面材質主要為20Cr13、12Cr18Ni9,其硬度低、耐磨性差,閥門產品內漏問題嚴重,使用壽命短。瀋陽閥門研究所、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哈爾濱鍋爐廠組成三方聯合攻關團隊。經過2年的努力,開發出新型鉻錳密封面堆焊材料(20Cr12Mo8)。該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藝性能。抗刮性佳,使用壽命長,且無鎳少鉻,資源可立足國內,經技術鑑定,極具推廣價值。

2)填充研究。填料研究的目的是解決閥門洩漏問題。當時閥門填料主要是油浸石棉和橡膠石棉,密封性能較差,造成閥門洩漏嚴重。 1967年,通用機械研究所組織了外部洩漏調查小組,對一些化工廠、煉油廠和發電廠進行了調查,隨後積極進行了填料和閥桿的防腐試驗研究。

3)產品性能測試和基礎理論研究。在進行技術攻關的同時,閥門行業也大力進行產品性能測試和基礎理論研究,並取得了許多成果。

5.開展企業技術改造

1973年開封會議後,全行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當時閥門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製程落後,鑄件完全手工製作、單件鑄造,普遍採用通用工具機和通用夾具進行冷加工。就是因為各廠的品種、規格重複過多,全國數量較多,但各廠分佈後,生產批量卻很小,影響了產能的發揮。針對上述問題,一機部重總局提出以下措施:整理現有高中壓閥門廠,統一規劃,合理分工,擴大大量生產;採用先進技術,建立生產線,重點工廠、毛坯合作。鑄鋼車間建立4條鑄鋼毛坯生產線,6個重點工廠建立10條零件冷加工生產線;技術改造累計投入5,200萬元。

(一)熱加工技術改造 在熱加工技術改造中,推廣了水玻璃潮汐殼型、流體化砂、潮汐型、精密鑄造等技術。精密鑄造可以實現無屑甚至無屑加工。適用於小口徑閥門的閘板、填料壓蓋及閥體、閥蓋,經濟效益明顯。 1969年,上海良工閥門廠首次將精密鑄造製程應用於閥門生產,用於PN16、DN50閘閥閥體、

(2)冷加工技術改造冷加工技術改造中,閥門產業採用了專用工具機和生產線。早在1964年,上海閥門七廠就設計製造了閘閥閥體履帶式半自動生產線,這是閥門產業第一條低壓閥門半自動生產線。隨後,上海閥門五廠於1966年設計製造了DN50~DN100低電壓截止閥閥體、閥蓋半自動生產線。

6.大力開發新品種,提高成套水平

為了滿足石油、化學、電力、冶金石化等行業大型成套設備的需要,閥門行業在技術改造的同時大力開發新產品,提高了配套性。

 

03 總結

回顧1967年至1978年,閥門 工業一度受到較大影響。由於石油、化學、電力、冶金、煤炭等行業的快速發展,高中壓閥門暫時成為「短期產品」。 1972年,閥門產業組織開始恢復並進行活動。在兩次開封會議後,大力開展「三化」和技術攻關工作,在全行業掀起了技術改造浪潮。 1975年,閥門產業開始整頓,產業生產出現好轉。

1973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高中壓增產基建措施閥門。投資後,閥門產業進行了潛在的轉型。透過技術改造和推廣,採用了一些先進技術,使全行業冷加工水準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熱加工機械化程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等離子噴焊製程推廣後,高中壓閥門的產品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短二漏」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隨著32個基建措施項目的建成運行,我國閥門產業基礎更加牢固,生產潛力更大。自1970年以來,高中壓閥門產量持續成長。 1972年至1975年,產量由21284噸增加至38500噸,4年淨增加17216噸,相當於1970年的年產量。在此期間,閥門 業界大力開發新產品,不僅通用閥門的品種得到很大發展,而且電站、管道、超高壓、低溫及核工業、航空航天等專用閥門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是通用閥門大發展時期,那麼1970年代就是專用閥門大發展時期。國內配套能力閥門 水準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滿足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需求。


發佈時間:2022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