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產業的不斷發展(1967-1978年)
01 產業發展受到影響
1967年至1978年,由於社會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閥門產業的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主要表現為:
1. 閥門 產量急劇減少,品質明顯下降
2. 閥門 已初具規模的科研體係受到影響
3.中壓閥門產品再次成為短期產品
4.高中壓閥門無計畫生產開始出現
02 採取措施拉長“閥門短線”
產品品質閥門產業下滑嚴重,短期內高中壓閥門產品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一機部重型總局成立閥門集團,負責閥門產業的技術改造。經過深入調查研究,閥門團隊提出了《關於發展高中壓閥門生產措施意見的報告》,並上報國家計委。經研究,決定投資5,200萬元對閥門產業進行技術改造,解決高中壓閥門嚴重短缺的問題閥門 且品質會盡快下降。
1. 兩次開封會議
1972年5月,一機部召開全國閥門河南省開封市業工作座談會。來自全國88家閥門廠、8家有關科研設計院所、13個省市機械局及部分用戶共125個單位、198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恢復產業、情報網兩個組織機構,選出開封高壓閥門廠、鐵嶺閥門廠分別擔任高壓組長、低壓組長,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瀋陽閥門研究所負責情報網工作。會議也討論研究了「三化」、提高產品品質、技術攻關、產品分工、開展產業和智力活動等議題。自此,中斷六年的工業和情報活動得以恢復。這些措施對促進閥門生產、扭轉短期情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恢復行業組織活動與資訊交流
1972年開封會議後,產業團體恢復活動。當時,全國僅有72家工廠參與產業組織,許多閥門廠尚未參與產業組織。為了盡可能地組織閥門廠,各個地區分別組織產業活動。瀋陽高中壓閥門廠、北京閥門廠、上海閥門廠、武漢閥門廠、天津閥門廠、甘肅省高中壓閥門廠、自貢高壓閥門廠分別負責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區域。這段時期,閥門業聯誼活動豐富多彩,碩果累累,深受業界工廠的歡迎。由於行業活動的開展,經驗交流頻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不僅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而且增進了各廠之間的團結和友誼,使閥門行業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步調一致,攜手並進,呈現出生機勃勃、不斷發展的景象。
3.開展閥門產品“三化”
根據兩次開封會議精神和一機部重型總局的意見,通用機械研究所在行業各廠的積極支持下,再次組織開展了大規模閥門「三化」工作。 「三化」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工作,是加速企業技術改造、提高閥門產品水準的有效措施。閥門「三化」工作小組依照「四個好」(使用方便、建造方便、維修方便、配套好)、「四個統一」(型號、性能參數、連接和外形尺寸、標準件)的原則開展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簡化合併品種;二是製定、修訂一批技術標準;第三是選型並確定產品。
4.技術研究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1)科研團隊發展與試驗基地建設 1969年底,通用機械研究所由北京內遷至合肥,原有流阻試驗裝置被拆除,對科研工作造成很大影響。 1971年,科學研究人員陸續回隊,閥門研究室增加到30餘人,並受部會委託組織技術攻關。建造了簡易實驗室,安裝了流阻試驗裝置,設計、製造了比壓、填料等試驗機,開始閥門密封面及填料的技術研究。
(2)主要成就1973年召開的開封會議制定了1973年至1975年閥門工業技術攻關計劃,提出了39項重點攻關項目。其中熱處理8項、密封面16項、填料6項、電氣設備1項、試驗及性能試驗6項。隨後,在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等單位,派出專門人員組織協調定期檢驗,並召開了兩次高中壓閥門基礎件工作會議,總結經驗、互相幫助、交流,制定了1976—1980年基礎件攻關計劃。經過全行業的一致努力,技術攻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促進了閥門產業科研事業的發展。其主要結果如下:
1) 用釘子固定密封面。密封面研究旨在解決內部洩漏問題閥門。當時密封面材質主要為20Cr13、12Cr18Ni9,硬度低,耐磨性差,閥門產品內漏問題嚴重,使用壽命短。瀋陽閥門研究所、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哈爾濱鍋爐廠組成三方結合的攻關團隊。經過2年的努力,開發出新型鉻錳密封面堆焊材料(20Cr12Mo8)。該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藝性能。抗刮性能好,使用壽命長,不含鎳,鉻含量低,資源可立足國內,經技術鑑定,非常有推廣價值。
2)填充研究。填料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閥門洩漏問題。當時閥門填料主要為油浸石棉和橡膠石棉,密封性能差,造成閥門洩漏嚴重。 1967年,通用機械研究院組織外洩漏調查小組對一些化工廠、煉油廠、發電廠等進行了調查,隨後積極進行填料、閥桿的防腐試驗研究。
3)產品性能測試及基礎理論研究。在進行技術研究的同時,閥門行業也大力進行產品性能測試和基礎理論研究,並取得了許多成果。
5.開展企業技術改造
1973年開封會議後,全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當時閥門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製程落後,鑄件完全是手工製作,單件鑄造,普遍採用通用工具機、通用夾具進行冷加工。是因為各工廠的品種、規格過度重複,在全國範圍內數量很大,但分佈到各個工廠之後,生產批量卻很少,影響了產能的發揮。針對以上問題,一機部重型總局提出如下措施:將現有的高中壓閥門廠進行整理,統一規劃,合理分工,擴大批量生產;採用先進技術,建立生產線,並與重點工廠、坯料進行合作。鑄鋼車間建立了4條鑄鋼毛坯生產線,6個骨幹廠建立了10條零件冷加工生產線;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入5200萬元。
(1)熱加工技術改造在熱加工技術改造方面,推廣應用了水玻璃潮汐殼型、流態砂潮汐型、精密鑄造等技術。精密鑄造可以實現無切屑甚至無切屑加工。適用於小口徑閥門的閘板、填料壓蓋及閥體、閥蓋,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1969年,上海良工閥門廠首次將精密鑄造製程應用於閥門生產,對於PN16、DN50閘閥閥體,
(2)冷加工技術改造閥門產業在冷加工技術改造中採用專用工具機和生產線。早在1964年,上海閥門七廠就設計製造了閘閥閥體履帶式半自動生產線,這是閥門產業第一條低壓閥門半自動生產線。隨後,上海閥門五廠於1966年設計製造了DN50~DN100低電壓截止閥閥體、閥蓋半自動生產線。
6.大力開發新品種,提高成套水平
為滿足石油、化工、電力、冶金、石化等大型成套設備的需要,閥門產業在進行技術改造的同時,大力開發新產品,提高了閥門產品的配套水準。
03 總結
回顧 1967-1978 年的發展閥門 產業一度受到較大衝擊。由於石油、化學、電力、冶金、煤炭等工業的快速發展,高中壓閥門暫時成為「短期產品」。 1972年,閥門工業組織開始恢復並進行活動。兩次開封會議後,大力進行「三化」和技術攻關工作,掀起了全行業技術改造的熱潮。 1975年,閥門產業開始整頓,產業生產出現好轉。
1973年,國家計委批准增加高中壓鍋爐生產的基本建設措施閥門。投資之後,閥門產業進行了潛能轉化。透過技術改造和推廣,採用了一些先進技術,使整個產業的冷加工水準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熱加工的機械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等離子噴焊製程推廣後,高中壓閥門的產品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短兩漏」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隨著32項基礎建設工程的建成投產,我國閥門產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生產潛力更大。自1970年以來,高中壓閥門產量持續成長。 1972年至1975年,產量由21284t增加到38500t,4年內淨增加17216t,與1970年的年產量相當。低壓閥門年產量一直穩定在7~8萬噸的水準。在此期間,閥門 閥門產業大力開發新產品,不僅通用閥門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電站、管道、超高壓、低溫專用閥門以及核工業、航空航天等特殊用途閥門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是通用閥門大發展的時期,那麼20世紀70年代則是專用閥門大發展的時期。國內配套能力閥門 國民經濟各部門綜合實力明顯提高,基本上滿足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需求。
發佈時間:2022年8月4日